在秦代,调派部队或者征发军队,必须执行玺、符、节三位一体的制度。其中征调文书中,必须要盖印御玺,否则是没有任何作用的;符,指的是虎符,也就是铜制的虎型兵符,是专门用于调派部队的凭证。即使有了盖有御玺的征调文书,如果没有虎符作为验证,调兵的命令仍旧是无效的;节,指的是通行凭证,凭借加盖上御玺的征调文书和虎符调派部队后,如果没有持有节,那么秦国各地的关隘都不会放行。

在玺、节、符三位一体的制度中,虎符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虎符流行于战国时期,呈卧虎形状,铜制,背上刻有铭文,分成左右两半。虎符的右半部分掌握在国君的手中,把左半部分发给军政长官或者统兵之将。在去征调某地方部队的时候,需要有国君持有的右半部分虎符来核验。
现存的虎符有很多,比如新郭虎符、阳陵虎符、秦杜虎符、秦甲虎符、秦王命虎符等等。其中有战国末期的虎符也有统一六国后的虎符。

秦杜虎符,秦杜虎符于1975年出土,长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现在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在秦杜虎符上有错金铭文九行一共四十个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大概意思就是右半块虎符存放在君王之处,左半块虎符放在杜地的军事指挥官手中,如果要调动五十人以上的军队,那么就要杜地的左半块虎符和君王手中的右半块虎符核验,这样才能行驶调动部队的军令,如果事态紧急,则可点燃烽火,不需合君王手中的虎符核验,可以直接调动兵力。
阳陵虎符上用错金篆写了十二个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意思是右半块虎符在皇帝手中,左半块虎符在驻扎在阳陵守备官的手中,阳陵虎符现在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之中。

新郭虎符,现在于法国巴黎陈氏所收藏,新郭虎符上的铭文和阳陵虎符、秦杜虎符大致相同。有一点不同的是,在秦杜虎符上铭文刻的是“右在君”,阳陵虎符上刻的是“右在皇帝”,而新郭虎符上刻的是“右在王”。这就说明了,这三个虎符出自于三个不同的时期。三个虎符都是秦国所铸造,秦国的国君最先是称王,新郭虎符上刻写的“右在王”,说明这个虎符是在秦国初期制造的;秦国称君的只有惠文君一人,那么秦杜虎符上刻写的“右在君”就说明了这件虎符是在惠文君时期制造的;而阳陵虎符上刻写着“右在皇帝”,这足以说明阳陵虎符是在秦王嬴政称帝之后才制造的。

这三个时期的虎符,上面都刻有:右在王、君、皇帝,足以表明,秦国的军队只有秦国的最高统治者才有权利调动,其他人无权支配。像嫪毐,虽然权倾朝野,但是他发动政变的时候也只能只有自己的少数亲信参战,而赵高则是令自己的女婿闫乐“诈为有大贼”为借口,钻了“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的空子才召集了千余人的部队,逼得秦二世自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IT壹频道。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pindao.com/baike/25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