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鲜卑本身应该讲也是改革的受益者。拓氏改姓元,元氏家化族尽管经历了后来的尔朱荣之乱,又经过东魏、西魏的分裂,北齐、北周取代东魏以及西魏屡次的内乱、战祸和天灾,但依然是子孙繁衍,名人辈出。特别是在中国文化史上,元氏有不少杰出的人物。唐朝那些姓元的人,都是拓跋氏的后代。比如唐朝就有一位神童叫元希声,北门学中有元万顷,名人中有元德秀、元集虚,学者中有元行冲,还有著名诗人元结、元稹。元稹是与白居易齐名的,二人并称为“元白”。
元稹绘图
一直到金朝末年的时候,北方还有一位大诗人叫元好问。这些人都是拓跋鲜卑族的后代,经过孝文帝的主动融合和后来的发展,鲜卑族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基本上都成了汉族的一部分。正是由于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不断加入为汉族持续注入新鲜的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大大增加。今天汉族能够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应该讲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从鲜卑族本身来说,尽管它从此不再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而存在了,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我们中华民族固然应该纪念华夏诸族的祖先,但也应该纪念包括鲜卑族的先人在内的“列祖列宗”。
元好问绘图
不要忘记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也就是后来改称元宏的这样一些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壮大作出过巨大贡献的英雄。孝文帝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孝文帝并没有遇到什么风险,也没有面临南方或者华夏诸族的太大压力。在孝文帝之前,十六国中的君主也不乏汉化层次很深的。比如建立汉政权(后改称赵,史称前赵)的刘聪、刘曜,建立前燕的慕容魔、慕容皝,建立前秦的荷坚,建立后燕的慕容垂,这些人都有很高的汉文化素养,但都没有能力解开本民族的情结、打破民族间的界限,他们不得不实行民族之间、文化之间的双重标准。
元聪绘图
相比之下,孝文帝的高明是不言而喻的,尽管孝文帝牺牲了自己的儿子,不得不杀掉了一批企图叛乱的宗室重臣,但他的改革取得了影响深远的成果。不过,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孝文帝或许会被有些人当成千古人为什么呢?一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的语言文化以至历跋氏家族,很快就消亡了。尽管中国还有元氏和其他鲜卑姓氏的后裔,但是他们已经不是纯粹的鲜卑血统了。尽管今天的专家学者可能还能复原出鲜卑文化的某些片断,但是毕没有办法再见到它的全貌了。
鲜卑人铜像
所以,要是孝文帝不实行改革,不主动改变鲜卑的血统、姓氏、文化、服饰,或者他们宁可弃中原的物质文明,率领部族重回沙漠、草原,也许到了近代,我们还能够在蒙古高原或者大兴安岭中发现一个茹毛饮血、逐水草而居的鲜卑族。或许有人会认为,鲜卑族的灭亡应该归咎于孝文帝。所以这里就有一个两难的问题,落后的民族在先进民族面前究竟应该做出什么选择?这个问题相当复杂。今天我们来看这个问题,在19世纪以前的两千多年间汉族及其前身华夏诸族一直是一个总体上最先进、文化水准最高的民族天对于其他民族来讲,要想“现代化”,实际上就是学习华夏、学习汉族,就是所谓的汉化。
大兴安岭遗址
当然,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历史传统的不同,有一些民族想汉化也未必能汉化得了。但是,除了学习先进以外,恐怕对其他民族来讲,并没有更多的选择。不要说在今天中国境内的民族,就是周边的朝鲜、越南、日本等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当然,最好的办法那就是一方面“现代化”,另一方面又保持本民族的习俗而不完全汉化。这岂不是两全其美了吗?可惜在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事。我们知道,除了像孝文帝这样个别的君主以外,其他大多数的非汉族君主都想过不少办法,试图在接受汉族文明的同时保留本民族的习俗,或者对汉族文明有所选择地吸收,但是无不以失败而告终。
越南遗址
不妨举几个例子。比如辽朝,契丹人在立国初期曾经坚持实行“捺钵”制度,就是每年春夏秋冬四季,皇帝在不同的地方搭帐篷生活或者办公,以保留游牧民族的习俗。同时,另外设立固定的首都来管理汉族和农业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辽的首都从上京搬到了中京。上京在内蒙古巴林左旗,中京已经到了内蒙古宁城县西的大明城。到了后来,实际上辽的王公贵族更喜欢住在南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契丹人还想保持原来的制度,但贵族们不断南迁的步伐已经挡不住了。
内蒙古宁城县西遗址
女真人建立的金朝也是这样。迁入黄河流域以后,女真人纷纷学汉语、穿汉装、改汉姓,以至于皇帝多次下诏禁止太子、诸王学习汉人的风俗,让他们一定要学习女真文字。因为皇帝看到自己的子孙连女真文字都不懂,气得骂他们忘本,但还是无可奈何。到后来,金朝皇帝本人也都一个个学习诗画。满族入关以后,为了保持本民族的传统也是煞费苦心,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将东北边外设为“龙兴之地”,立为禁区在那里设置猎场,皇帝每年要带部下到那里去打猎。同时,禁止满汉通婚,坚持用满族的文字、姓氏。
古代女真人绘图
但是我们看,曾几何时,早已在关内定居的满族人已经不愿意回到关外去了。有的在关外有田庄,但已经雇了人到那里帮他管理,自己就不去了。乾隆以前的皇帝还能够骑马射虎,还经常去围猎,以后的只是去避暑也不再打猎了。到了后来,八旗兵操练的时候有的都上不了马,得让别人扶上去,拉不开弓,想要拉开也要别人帮忙。满族的姓虽然还保持着,名字却早已汉化了,大家只记住了他们的名。等到清朝江河日下,关东开放,新军取代绿营,通婚也开禁了,到最后剪辫子也合法了,还有多少传统保持得住?等到清朝灭亡,大多数满族人纷纷改用汉姓。
关东遗址
可以这样说,两千多年间没有一个民族取得过比孝文帝改革后的鲜卑更好的结局,这难道是偶然的吗?当然,我们今天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都已经知道,要尊重不同的民族,要保持民族之间的平等。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孝文帝的时代形势是完全不同的。融合的代价,经常是生命财产的损失和你死我活的斗争。在这种情况下,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应该说走了一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道路。我想,他应该得到充分肯定,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伟人,同样也是拓跋鲜卑民族历史上的伟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IT壹频道。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pindao.com/baike/25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