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孜镇是通济渠的重要节点,它的发展是如何从繁盛走向衰落的?

依山傍水是我们中国人在选择居住地时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依山傍水的地方往往具有极其繁荣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也并不低。在这样的地方生活,既能够满足个人的物质追求,也能够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向往。

柳孜镇是通济渠的重要节点,它的发展是如何从繁盛走向衰落的?

曾经通济渠的重要节点柳孜镇,就是一个典型的临水而居的地方。这里自从京杭大运河开通以后,就经历过一段相当繁荣的时期。可是唐朝末年开始,这里却逐渐走向衰落。柳孜镇在古代社会具有怎样的功能,以至于它拥有如此之高的价值?它从繁盛走向衰落的原因又是什么?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一起来看看柳孜镇的前世今生。

  • 开通运河,经济繁荣

我们在评价隋炀帝的时候,常常说他罪在当代,功在千秋。而评价他的一个重要指标,正是京杭大运河。

隋炀帝在位期间,不顾身边人的反对,坚持要开凿京杭大运河。这是一件相当劳民伤财的工程,对于当时隋朝的经济发展状况来说,开通京杭大运河势必会不断加重朝廷的财政压力,也会让百姓民不聊生。

柳孜镇是通济渠的重要节点,它的发展是如何从繁盛走向衰落的?

可是隋炀帝自己却并不顾及那么多社会民生方面的问题,他只知道,自己作为天子,自然有开通京杭大运河的需求,也有号召手底下的工人马上行动的权力。所以,即使朝廷官员百般反对,他也坚持要动工。

建设工程是需要钱的,那么钱从哪儿来呢?王公贵族贪污腐败,他们自然不会愿意从自己的兜里掏钱。所以更多的钱,还是从老百姓自己的饭碗中挤出去的。

隋炀帝也因此落下了一个昏君的称号,哪怕我们以今日的眼光来看,京杭大运河具有极高的地理价值,也掩盖不了他在当时对隋朝百姓做出的伤害。

柳孜镇是通济渠的重要节点,它的发展是如何从繁盛走向衰落的?

建设京杭大运河的过程是相当艰难的,可是当运河流通以后,人们便发现,经济流通在拥有一条大运合作运输的情况下变得更加简单。以往南北方之间的界限分明,社会资源也没有办法相互流通。可是现在,即便一个人远在北方,也能够享用到南方的美食。

隋炀帝坚持开凿京杭大运河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的享受。现在他足不出户,也能够在北方的皇宫当中享受到南方的种种资源。

这对于他来说,已经完成了最初的目的。而京杭大运河自身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则是隋朝官员的意外之喜。

柳孜镇是通济渠的重要节点,它的发展是如何从繁盛走向衰落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条运输极为方便的通道,南北方的沟通和交流不断增强,国内贸易往来自然也就日渐繁荣。南北方自己的社会资源相对于本地区的人来说并不稀奇,可是对于对方的百姓来说,却实在是物以稀为贵。

所以后来,北方百姓吃到了南方的精米,南方百姓也吃到了北方的面疙瘩,大家都从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当中获得了好处。

贸易的兴盛对于南北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来说自然是相当有利的,正因为有了贸易的存在,社会经济才能够越发活跃,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才能够不断提高。所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这个时候看就可见一斑。

柳孜镇是通济渠的重要节点,它的发展是如何从繁盛走向衰落的?

纵观整条京杭大运河,我们会发现,在众多的大运河边沿城市中,获得的经济利益最多的一定是一些节点城市。这些城市大多会作为贸易运输的中转站,所以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比如说通济渠,这条专门从南方往北方输粮食的通道,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而通济渠节点上的柳孜镇,经济发展水平则相当繁盛。

  • 运输作用,价值攀升

柳孜镇在当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地方,别看这里只是一个不大的小镇,但若是论起隋唐时期的全国经济排名情况,柳孜镇是一定能够名列前茅的。

柳孜镇是通济渠的重要节点,它的发展是如何从繁盛走向衰落的?

京杭大运河最开始开通以后,通济渠是运输粮食的专门通道。南方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粮食的收成一向比较可观。而北方人口基数相对较大,所以每年都有大量的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

现在经过通济渠,朝廷的运输成本就会大大降低,通济渠周围的城镇也会因此而得到经济的飞速发展。柳孜镇,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每年运输粮食的时候,都会有大量的工人在柳孜镇歇脚和中转。这里拥有许多仓库,也有着相对发达的社会生活产业。产业一方面拉动了人们消费的增加,消费又刺激了生产的发展。

柳孜镇是通济渠的重要节点,它的发展是如何从繁盛走向衰落的?

所以久而久之,这里的经济发展水平就越来越高。

而且,这里不仅承担着运输粮食的功能,它还会运输其他各具特色的商品。比如说瓷器这种价值极高的商品,一般来讲也会在柳孜镇中转。

瓷器在中国古代其实属于奢侈品,一般的平民百姓家庭是没有办法拥有瓷器的。从皇室家庭来算,瓷器的拥有数量应该是最多的。而下面的王公贵族家庭,有时候也会从皇帝手中得到赏赐的瓷器。

由此可见,瓷器在某种意义上其实能够代表一定的社会阶层和经济地位。这样一种极其特殊的商品,附加价值自然也不用多说。它能够从这里中转,能够通过这里进行运输,那么柳孜镇自然也会从中获取极大的经济利益。

柳孜镇是通济渠的重要节点,它的发展是如何从繁盛走向衰落的?

社会民生日益繁荣,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官方政府的税收自然也会越来越多。在没有加大老百姓生活压力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收到更多的钱,用于国家其他的财政支出。所以,隋朝朝廷一直都把柳孜镇看做是一块福地。

柳孜镇的老百姓一直以来都过的是相对富足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水平具体有什么可量化的指标呢?

我们就拿肉类来说,这里的老百姓吃肉的人可不在少数。要知道,中国古代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都相对落后,所以肉食并不是人们饮食文化当中的主旋律。一般来说,普通老百姓也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随心所欲地吃到肉类。

柳孜镇是通济渠的重要节点,它的发展是如何从繁盛走向衰落的?

正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其实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路有冻死骨,被冻死的不仅仅是路边的流浪者,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小家庭。

贫富差距过大,社会分化严重,这是封建社会的典型特征,但是这个特征在柳孜镇却并不典型。

考古学家们通过已经出土的文物和探索的种种遗址发现,肉类是柳孜镇非常常见的一种食物。普通百姓家中有专门拿来制作肉食的工具,他们的生活水平与当地的富豪差距虽然有,但是不大。

而且,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许多沉船,上面有着大量的金钱和瓷器。这一批金钱的量相对于一个普通的小镇来说,实在是有些太多了。所以即便是横向对比来看,柳孜镇对经济发展水平也远远超过了一般城镇的普遍水平。

柳孜镇是通济渠的重要节点,它的发展是如何从繁盛走向衰落的?

在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前,柳孜镇也只不过就是一个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普通小镇罢了。但是随着运输业的发展,这里的经济附加价值不断提升,所以我们通过种种已经出土的文物,也看到了这里昔日的繁荣场面。

不过,盛极必衰似乎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柳孜镇自然也逃不过这个规律。后来的柳孜镇,渐渐便看不见昔日的经济繁盛景象了。

  • 战火入侵,渐渐衰败

作为商品运输的重要节点城镇,柳孜镇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地位一向是较高的。所以,这里注定会吸引更多人的目光。当社会秩序稳定时,这里会是最繁荣的地方。可当社会秩序逐渐崩塌时,这里便会首当其冲,受到战火的威胁。

柳孜镇是通济渠的重要节点,它的发展是如何从繁盛走向衰落的?

晚唐时期,皇室对各个藩镇的控制力逐渐削弱,不少地方都发动了兵变。社会秩序逐渐紊乱的当下,许多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柳孜镇的老百姓与安居乐业的生活彻底告别,他们没有办法再感受这里作为运输重要城市的价值,反而成为了第一批承受造反者怒火的人。

后来宋朝建立统治以后,这里短暂地恢复过一段时间的平静。可是受过战火的城镇,已经没有办法再回到最初时的模样,所以即便是中央政府刻意调整,柳孜镇也无法再回到昔日的繁荣。

后来的靖康之变就更不用说,少数民族政权的战火已经烧到了不少重要的沿海沿河城市。由于过去柳孜镇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最为繁荣的,所以这里受到的损失自然也就最大。

柳孜镇是通济渠的重要节点,它的发展是如何从繁盛走向衰落的?

即使后面的柳孜镇已经失去了最初的价值,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所以它还是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受到战火的连续侵袭,衰落也就成为了它最终的结局。

结语:

交通运输发达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自然也会发达。这样的地方往往会成为统治者十分重视的区域,也会成为在战乱中最危险的区域。过去的柳孜镇有多受重视,后来的柳孜镇受到的破坏就有多大。它的发展过程,其实也印证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参考资料:

1.《新唐书》

2.《资治通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IT壹频道。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pindao.com/zhishi/24236.html

(0)
上一篇 2022年 12月 22日 14:20:34
下一篇 2022年 12月 22日 14:58:57

相关推荐

  • 论唐代食盐专卖制度的变迁,对唐朝经济社会的影响与启示

    食盐自古就有“万宝之中盐最贵”之说。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食盐不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也是一种事关国家利益的战略资源。所以我国从春秋时代起,就实行了食盐专卖制度,此后历朝历代纷纷效仿,一直持续到了现代。 历朝历代所施行的食盐专卖制度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唐朝的盐法,它因浓厚的市场经济思想,而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当今的垄断行业改革乃至其他改革仍…

    2023年 1月 20日 人文知识
    689
  • 从江南的历史发展上,浅析民国时期江南地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转型

    文/阿瑶说史 编辑/阿瑶说史 前言 在近代以前,江南的城镇是周边农村的集市、祭祀活动的中心,城市的政治地位不属于国家的行政体系,城市的经营还依靠民间的绅士、商会等。 从总体上看,城镇及其周边村庄没有完全的行政关系。 宋朝时,各地都设立了监察使,以收税,维护周边村庄的治安。 但是,它并未在国家行政体制中确立乡镇的自治权,“县以下的行政区划是不存在的,基本没有地…

    2023年 1月 28日 人文知识
    596
  •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官品服色制”,是如何演变的?

    颜色从来是服饰文化的重要部分。西汉的文章中有“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可见彼时在丧事时穿得素净便已经是共识了。织染工艺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颜色可以在衣料上呈现,服饰颜色的规定与要求随之增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的重要制度“官品服色制”应运在唐代形成,且随着封建制度等级观念日益严苛而变得日益繁杂。 一、天子衣弋绨:唐代以前笼统的官服颜色 用礼服…

    2023年 2月 4日 人文知识
    495
  • 忠于事还是忠于人?忠于国家还是忠于领袖?文天祥的答案是什么?

    忠诚到底是一种什么情感?人是忠于事还是忠于人?是忠于国家还是忠于领袖?看似非常简单的一个问题,其实做起来却是非常矛盾的。 从道理上讲,人要忠于事,忠于某种理念,比如国家,比如理想。但国家和理想都是概念化的,太没有具象感,因此,忠诚往往要落到某个具体的人身上。这个人就是某种理念的化身,他代表一个国家,代表某种理想,比如我们常常被教育要忠君爱国,爱国不是空泛的,…

    2023年 2月 3日 人文知识
    723
  • 汉武帝在修仙的道路上被骗的有多惨?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登基后,方士李少君迎合他求仙的心理,向他进献了“祠社却老方”,说什么:“服食金丹可以延年益寿才能看见海中的蓬莱神仙,见了仙人再去封禅,就一定会长生不死。”李少君还说,他曾经在海上遇到过仙人安期生。安期生就住在蓬莱岛上,吃的是大如西瓜的巨枣。不过,只有意趣相投的人,他才会出来相见,否则就隐藏不见。 汉武帝相信了李少君的话…

    2022年 12月 30日 人文知识
    471
  • 为什么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众所周知,王阳明先生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位圣人,我姑且称他为先生,他创立的心学影响深远,名传海外,与其说21世纪是王阳明的时代,倒不如说21世纪是王阳明心学的时代。然三百多年前的学说,为什么和21世纪有着深刻共鸣呢? 自建国以来,我国国力飞速增长,各方面也飞速发展,我们从吃不饱的时代过渡到丰衣足食的时代,也就是现在的21世纪。而当人民物质日渐满足时,便开始了精神…

    2023年 1月 7日
    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