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执政61年,“他”造反70次,成清朝噩梦,康熙大怒:诛全族

有这样一个人,在清朝统治者的头上纵横百余年,如同幽灵一般,只要听到他的大名,清廷就必须组织人手调查清楚,可谓是鸡犬不宁,此人屡屡造反失败,却又屡屡支起“反清复明”的大旗

康熙执政61年,“他”造反70次,成清朝噩梦,康熙大怒:诛全族

此人正是“朱三太子”,一个将清朝统治者“玩弄于股掌”的神秘人,想要了解他的故事,就必须先了解当时的背景。

明末的朝廷早就因东林党和宦官在权力交替中日渐腐烂,崇祯虽有心想要中兴,但他确实没有一个中兴帝王所具备的个人能力,再加上那一时期正好赶上“小冰河”,气候寒冷,收成日益减少,从而导致流民四起。

天灾有了,人祸就出现了,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席卷全国,明朝内忧外困,最终奠定了自己的败局

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崇祯发疯似的让妻妾自裁,甚至还对亲生女儿下了毒手,最后在煤山的歪脖树上自缢殉国。

康熙执政61年,“他”造反70次,成清朝噩梦,康熙大怒:诛全族

后世给明朝帝王的评价是“不割地、不称臣、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当然,这种评价或多或少都充斥着一些后人的情感寄托,既雄壮悲凉,又令人血泪翻涌。

不少影视剧都着重描写了崇祯一家子人视死如归,或是许多有骨气的朱家儿郎不愿做亡国奴以身殉国,而实际上,崇祯并没有对自己的皇子下毒手,而是让皇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和永王朱慈焕偷偷溜出皇城

毕竟三位皇子没走多远就被李自成的手下抓获,如果真的全家殉国,李自成也不可能“绑着”皇子去山海关与吴三桂决战,从而导致最后三位皇子不知所踪。

这一战下来清军入关,三位皇子也不知是死是活,但只要找不到尸体,对于明朝百姓来说,这就是一件天大的喜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作为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大一统王朝,明朝重新恢复了汉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将华夏文明重新推上了世界舞台。

康熙执政61年,“他”造反70次,成清朝噩梦,康熙大怒:诛全族

而且改朝换代一直都有历史的必然性,老百姓本身并不会存在多少反感,只是清政府着实有些过分,要求汉人必须削发易服

要知道,就算是上一个由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元朝,都没有对百姓实施文化传统方面的压制,顶多是增加了很多税收。

这样一来,老百姓就完全接受不了了,故而只要朱家皇子没有确定殉国,老百姓心中就有信仰,就无时无刻不想着“反清复明”,于是“朱三太子”的传说正式展开,成为横在清代帝王心中的一根尖刺。

自第一位入关的顺治帝开始,想要杜绝汉人根基的清统治者就开始面对朱家子嗣造成的心理压力,到了康熙登基,有61年“皇龄”的他,面对“朱三太子”的造反就高达70次,次次让他焦头烂额。

康熙执政61年,“他”造反70次,成清朝噩梦,康熙大怒:诛全族

这个名字就像一个梦魇,无时无刻不徘徊在康熙的脑海里,如果这是一个真正的对手,就像鳌拜、吴三桂、噶尔丹等,能力卓绝的康熙根本不会放在眼里,怕就怕这个对手看不见也摸不着,而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康熙是如何被搞得神经衰弱的呢?我们不妨看看“朱三太子”的历史“战绩”。

在崇祯安排出逃的三位皇子中,毫无疑问最具分量的就是皇太子朱慈烺。

根据《甲申朝事小纪》记载,朱慈烺最后投奔了自己的外公周奎,周奎怕担责任,就将朱慈烺赶了出去,结果朱慈烺因“犯夜罪”被捕,辗转传到了多尔衮的耳中

众所周知,当时清兵入关打的旗号就是为崇祯帝报仇,所以面对这个突然出现的皇太子,他们也觉得很棘手,天下已经握在手中,总不能拱手让出去,不让出去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朱家留后,可总不能当着全天下的面把前朝太子杀了吧?

康熙执政61年,“他”造反70次,成清朝噩梦,康熙大怒:诛全族

于是多尔衮心生一计,让前朝官员和太监排队认太子,扬言只要这个是真太子,大清一定会好好善待,但其实懂的人都懂,这是一个指鹿为马的把戏,只要说这是真太子的人无疑不被处死。

这样一来,就算朱慈烺的身份真实,也没有人敢认,就这样,清廷公开宣布前明太子身份作假,不久朱慈烺就被处死,此事告一段落,可清廷却忽略了太子的分量,山东东阿县百姓起义,高呼让清廷归还太子。

就在“北太子”的事情还没过去多久,南边又跑出来一个“南太子”。

此时南方属于弘光政权,弘光朝廷和多尔衮的想法一样,一旦这个太子的身份坐实,自己也就毫无正统可言,于是在清军南下后,“南太子”也被处决,自此“南北太子案”正式结束

所以,太子这张底牌显然已经没法使用了,可跟太子一样下落不明的还有定王朱慈炯和永王朱慈焕。这样一来,反清复明就又有了名号可言,于是“朱三太子”的称号横空出世,成为不少汉人心中的信仰。

康熙执政61年,“他”造反70次,成清朝噩梦,康熙大怒:诛全族

顺治十二年,苏北百姓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帜爆发起义,这是“朱三太子”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当清兵剿灭反叛势力后,发现所谓的“朱三太子”只是一个名叫朱周祺的书生,跟前朝皇室八竿子打不着。

康熙十二年,因为康熙想要削藩触犯了吴三桂的利益,吴三桂便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在云南聚众起义,一时间许许多多老百姓响应,就连北京城里都有不少人约定起事

康熙十六年,永春县冒出一伙“白头贼”,也自称“朱三太子”,组织起数万人“反清复明”,并联系上了台湾的郑经(郑成功的长子,台湾明郑时期的统治者),想要攻打潭州,要知道清廷虽然坐拥大好河山,可台湾依旧不在掌控之中。

台湾的将士们仍然奉大明为正统,谁也不敢保证郑家会不会和那些“朱三太子”里应外合,在清廷的南方重新成立一个政权来分庭抗礼。

康熙执政61年,“他”造反70次,成清朝噩梦,康熙大怒:诛全族

害怕夜长梦多的康熙立即派兵歼灭了“白头贼”,并计划着何时攻下台湾,可这边刚完事,同年河南也爆发了“朱三太子”起事,即刻被镇压

好不容易平平淡淡过了两年,康熙十八年陕西汉中、兴安又有人以“朱三太子”的名义组织“反清复明”,还好在事情没有闹大之前,就被抚远大将军图海逮捕。

到了康熙二十八年,江苏太仓与浙江四明山同时暴动,有趣的是,揭竿而起的组织着都自称“朱三太子”。

每次“朱三太子”的出现,都会让清廷以最快的速度发兵镇压,然而捉来的组织者没有一个和前明老朱家有多少联系,这种高频率、同名号的造反,让康熙整个人都神经衰弱,甚至派出官员彻查老朱家的后人,到底还有没有嫡系皇子存在于世

康熙执政61年,“他”造反70次,成清朝噩梦,康熙大怒:诛全族

只要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朱三太子”就永远梗在心头,其实就连康熙也知道,“朱三太子”与其说是一个人,倒不如说是一种老百姓对于前朝的思念以及信仰。

这个人明明不存在,可就没办法真的把他当作不存在,只要还有人能搬出“朱三太子”的旗号,他们大清就名不正言不顺,就没办法坐得安稳。

一直到了1708年,几经寻找的“特派员”终于找到了一位可疑的“王老先生”。

王老先生王士元是在浙东地区张念一打着“朱三太子”旗号造反时被发现的,根据相关记载,这位王老先生极有可能是永王朱慈焕,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朱三太子”。

当时张念一听闻王士元的身世,想要请老先生出山主持大局,却被老先生拒绝了,等到张念一起义失败,就在供词里将此事也讲了出来,如果王老先生知道张念一会把自己供出来,还不如当时就跟他一起起事

康熙执政61年,“他”造反70次,成清朝噩梦,康熙大怒:诛全族

供词上说王士元在聊天中表明自己正是前明皇室后裔朱慈焕,在李自成进京后和兄弟们走散,流落到了老家安徽凤阳,之后碰到了朝廷一个王姓给事中,告知自己身份后,被给事中收养并改姓了王。

在后来给事中去世,王士元辗转到了江浙,娶妻生子定居了下来,之后一直在当地私塾教书。

根据这份供词,清廷官员又急又喜,急忙找来大量资料,发现这个老头的年龄、流浪路线等和当年的朱慈焕极为符合,当即把资料和线索整理出来并上报给康熙,然后派人将王士元一家抓住进行审问。

康熙也极为重视,立即下令发动了最高级别的九卿会审,一定要搞清楚这个老人到底是不是当年的朱慈焕,康熙是激动的,他终于能够终结这个让他痛苦了一生的老对手

康熙执政61年,“他”造反70次,成清朝噩梦,康熙大怒:诛全族

可经过多次审讯,谁也没办法证实这位老先生的真正身份,王老先生也很直接,他告诉大清的官员,自己已经75岁了,在三藩之乱的时候没有造反,偏偏在这个时候选择造反?而且自己没钱没地没武器,凭什么造反?

康熙自然知道这些,但凭着“宁杀错不放过”的帝王之术,还是将老人和他的儿子们判处死刑,就像康熙说的那样,没有造反的迹象,并不能代表没有造反之心。

虽然后世学者都认为这个“王老先生”极有可能就是朱慈焕,甚至很有可能康熙也知道他杀的没错,但“朱三太子”产生的效应并没有因此衰弱,反而愈演愈烈。

到了1721年,也就是康熙六十年(康熙驾崩的前一年),台湾朱一贵起义时,仍然借着“朱三太子”的名号,可怜清圣祖康熙打了一辈子硬仗,偏偏碰上了这么一个砸不烂、碾不碎的对手

康熙执政61年,“他”造反70次,成清朝噩梦,康熙大怒:诛全族

等到康熙驾崩雍正即位,“朱三太子”的名号依然在反清起义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个名号一直持续到乾隆年间,才慢慢淡出大家的视野。

从康熙到乾隆祖孙三代,总共100余年,“朱三太子”犹如一棵常青树,熬死了大清三位帝王

是个人都知道,这个“朱三太子”又不是“龙王三太子”或是“哪吒三太子”,怎么可能活这么久?但作为一种“反清复明”的象征,这个名号一直都是反清义士心中的信仰,所以“朱三太子”的名号淡了下去后,又陆陆续续出现了其他各种各样的名号。

可以说,自大清朝建立开始,“反清复明”的口号就没停过,熟悉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古代打仗、起义都需要一个能够说得过去的理由,从陈胜吴广再到清军入关,他们都找了一个相对合理的理由

康熙执政61年,“他”造反70次,成清朝噩梦,康熙大怒:诛全族

“朱三太子”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代表着汉人一种不屈服的精神,但也不能避免的成为争权夺利者的一种手段,当然,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明朝遗留下来的精神贯穿了整个清朝,在老百姓心中有着广泛的认同的基础。

所以等到清朝覆灭后,由于其政治文化上一直警惕着汉人,使得汉人根本没有什么归属感,也造成了想要复辟清廷的百姓远远比不上前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IT壹频道。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pindao.com/zhishi/24983.html

(0)
上一篇 2022年 12月 24日 13:48:07
下一篇 2022年 12月 24日 14:00:35

相关推荐

  • 关羽和夏侯惇单挑,张辽不来阻止谁能获胜?原著说的很清楚!

    夏侯惇是汉末三国时期曹魏的名将,少年时以勇气闻名于乡里,十四岁就能持刀杀人,他是曹操早年起兵时,最早跟随曹操打天下的将领之一,称得上曹魏的开国元勋。 根据史书记载,夏侯惇不但是曹魏勇猛善战的将军,他也是最忠于曹操的将领之一。因与吕布交战时被射中左眼,又被人们称之为“独眼夏侯”。 夏侯惇是曹操的猛将,关羽是刘备的猛将,很多人都想知道,夏侯惇和关羽他们二人谁更厉…

    2023年 1月 16日 人文知识
    593
  • 明朝十六帝对太监群体的“爱恨”

    明太祖朱元璋:对太监最狠,但人开局一个碗最后得天下的本事,可以让太监既办好本职工作,还服服帖帖不越雷池。 太祖朱元璋 建文帝朱允炆:就一个傻白甜,对太监动辄打骂,太监当然和你不贴心,于是乎一心靠向燕王朱棣,最后在其逐鹿天下的过程中出力甚多。 建文帝朱允炆 明成祖朱棣:古今藩王造反第一人,得天下过程中,太监群体出力很多,当了皇帝,重要岗位依旧重用太监,办了很多…

    2023年 2月 11日 人文知识
    562
  • 盛世的坠落与暮年的乾隆皇帝

    乾隆老了,已经执政四十余年的他每天早上六点开始听政议政,直到晚上十二点也还在查阅军机情报,最近他发现自己左耳的听力开始下降,左眼也有点看不清东西了,以前面对小山一样的奏折可以不知疲倦地批阅,可以无休止地防范手下的官员作奸犯科、贪污腐败、无所作为,现在他突然发现自己有些干不动了,他已经65岁,没有多少时间了。 对自己的文治武功,乾隆是非常满意的,论国土面积、人…

    2022年 12月 25日 人文知识
    701
  • 奴隶王朝,阿拉伯帝国时期的奴隶们靠什么登顶帝王?

    奴隶,在任何文明社会中都处于社会的底层,能够生存下来就已十分不易,能出人头地者更是凤毛麟角。然而在阿拉伯帝国时期,奴隶们却屡屡取代旧主,建立新朝。由奴隶建立的埃及马穆鲁克王朝甚至于直接用奴隶(阿拉伯语为马穆鲁克)为国名,是什么原因造就了阿拉伯帝国时期诸多的奴隶王朝? 阿拉伯帝国分为三个时期:四大正统哈里发时期、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在四大正统哈里发时期,阿…

    2022年 12月 22日 人文知识
    559
  • 为什么说明朝灭亡是朱元璋亲手埋下的伏笔?他到底做了什么?

    宦官作为古代中国极特殊的一类群体,是历史前进的跟随者,也是时代的抛弃者。 中国有着十分严密的宦官制度,其规范程度和独特性,在历史上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及的。 虽然有规范的制度,但依旧有百密一疏的时候。 在中国历史中,权宦干政、扰乱朝纲的事件并不少见。 最受其害的当属明朝。“宦官专权”简直成了大明的代名词。 彼时,宦官作为皇帝的代言人,直接牵制着整个国家的命脉,…

    2023年 1月 19日 人文知识
    660
  • 一个无能的朝代:15个皇帝14个没能耐,但却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朝代

    我国历史上有个令人唏嘘的朝代,它享国155年,历经15位皇帝,其中却有14位皇帝都是吃闲饭的昏庸之君。 如此无能的朝代,要说它没有存在的必要,它又是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朝代,因为它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是个不可或缺的过渡时期,它便是晋朝。 高开低走,只有一个皇帝勉强有才 晋朝于266年建立,司马家谋划了三代,从司马懿到司马炎,才从曹家手里夺过政权,灭了孙吴,…

    2023年 1月 27日 人文知识
    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