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漕运中的百万“衣食者”:漕运对沿岸经济有多重要?

因为古代社会之中交通不便,加上以农耕生活为主的情况下,粮食收成多少依赖天气,这样一来生产力水平也极为低下。为了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巩固政权,不少王朝都会选择修建漕运,清朝时也不例外。

在清朝时期,有不少人是依靠漕运而生的,大都是以漕运为业,还有一些是从事漕运的衍生业。据不完全统计,这些人的数量能够达到百万。

这些以漕运为生的人分工并不相同,有的是依靠纯纯劳动力,有的是依靠交通往来,还有的是从事商业贸易,但是不管是哪一工作,都极大的促进了漕运周边的商业繁荣,也推动了民间百姓的就业。

清代漕运中的百万“衣食者”:漕运对沿岸经济有多重要?

一、依靠漕运为生,运丁和水手是直接的“就业者”

在这些依靠漕运为生的群体之中,运丁和水手算是最为直接的“就业者”,这一群体在清朝时期能够达到十多万。清朝时期依旧是按照明朝传统,在漕运之中以运丁作为主要的运货方式。

一般来说,每一艘漕运船上有数十个运丁,其中有两个是朝廷指定的领运丁,剩下的则是通过招募而来的运丁,也被称作水手。

清代漕运中的百万“衣食者”:漕运对沿岸经济有多重要?

运丁和水手都是从事货物运输,但是运丁是有军籍的,所以是一份可以世代相传下去的职业。更通俗一点来说,运丁就像是现在所说的正式工,是带有编制的,而水手则是临时工。

因为运丁是正式的劳动力,所以朝廷每月都会按时发放月粮,另外跟漕运的时候,还会专门发放途中所需的行粮。原先对于月粮都是直接发银两,后来随着不断的变革,就开始一半银两,一半粮食的发放了。

不仅如此,运丁们还会在每次漕运中自己携带一些货物去进行买卖交易,在得到清政府的准许后,携带货物的数量也在逐渐的增加,最高能够到达180石,这样一来也极大的促进了沿岸区域商业经济的发展。

清代漕运中的百万“衣食者”:漕运对沿岸经济有多重要?

相较于水手来说,运丁的数量还算是少的,因为水手是漕运过程中主要进行劳动搬运的人,所以说朝廷每年都会招募大批的水手,最多的一年能够达到六万人。虽然和运丁干的是一样的工作,但是因为身份地位,大部分都是附近的流民,因此待遇相对来说也差了很多,据《清史研究》记载:“每名止得身银六两”。

一年才六两,跟运丁相比少太多了。

明明干的是一样的工作,但是待遇却相差这么多,所以当时频繁会发生运丁和水手之间的冲突。等到了咸丰之后,漕运已经不再兴盛了,这个时期众多的水手直接面临着失业,为了生存,无奈之下只能加入各种组织,跟随他们发动起义。

可以看出,虽说运丁和水手同样是从事货物运输的劳动者,但是因为政策的不同,所以说两者的地位也存在着差别。在某一阶段内,漕运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稳定的谋生手段,但是之后随着漕运的没落,不少人就不可避免的面临着生存的窘境。

清代漕运中的百万“衣食者”:漕运对沿岸经济有多重要?

二、根据需要,纤夫出现在漕运中

如果说运丁和水手是在整个漕运过程中都需要的,那么纤夫就是不定时需要的,并不是每趟漕运都需要,只有到一些闸坝比较复杂的地形之处,或者说是遇到了干旱,泥石流等恶劣天气,这个时候运河的泥沙淤积起来了,行驶起来自然难度也就大了不少,稍不留神还可能翻船,此时纤夫也就派上用场了,他们牵引着漕运船前进。

清朝时期对于纤夫也有明确的分类,一般来说有附近州县的民户,他们会专门去承担这些拉纤的任务,这个时候负责的漕运船大部分就是官船。

乾隆帝时期,英马戛尔尼使团来清朝觐见统治者,在运河的沿岸看到一群人,这些人大都年岁比较大了,使者团有人问到:“这些人是做什么的呢?看他们的样子不应该去医院接受治疗吗?”。这个时候清朝的官员就回到这些人都是租种朝廷的土地,所以说需要负责给朝廷往来的船只拉纤。

清代漕运中的百万“衣食者”:漕运对沿岸经济有多重要?

除了这一类之外,纤夫之中还有一种是专门从事拉纤的,这些人大都是生活在底层社会的贫民,因为生活所迫,所以只能在运河附近靠拉纤来赚钱,光是这些人就能到上万。

因为漕运的船大都比较大,而且装载了货物,大都比较重,因此需要的纤夫数量也比较多,基本上一艘船需要近三十个纤夫。即便是几十个纤夫一起,每日也只能行进数里地,像从淮安清口到徐州张庄这一段运河,只不过才二百里,但却走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

不少人认为在这些依靠漕运为生的群体之中,纤夫做的工作是最累的,虽说累,但是获取的报酬却相当低,通常只够日常的吃用。而且在对于纤夫并不会提前就安排好,往往是行驶在漕运途中再临时雇佣。对于纤夫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价,一般就是遇到泥泞路段时由运丁去到沿岸雇佣。

雇佣的过程中不少运丁都想从中吃取差价,所以会一再的压低纤夫的薪资,为了生存,不少纤夫会先答应,然后等到船行驶到最险要的时候停下,这个时候再索取双倍的酬劳。

清代漕运中的百万“衣食者”:漕运对沿岸经济有多重要?

后来为了能够更好的安排整个漕运过程,朝廷对于纤夫制定了统一的价格。一般是每里一文钱,如果说是格外险急的路段,就会再加一文钱。但即便是官方定价,纤夫也依旧是超廉价劳动力。

虽然纤夫相较于运丁和水手来说,并不是直接由朝廷管理,但本质上还是服务于朝廷。因此所得收入也是由朝廷来控制,自然不会高,但是商人和贩夫却与他们都不同,这些是由自己来控制发展,收入也要高上许多。

清代漕运中的百万“衣食者”:漕运对沿岸经济有多重要?

三、漕运对延安产生影响,扩大商业,促进了沿岸经济繁荣

正是因为清朝有了漕运,因此交通相较于此前要便利了许多,这个时候不管是粮食也好,还是商品也好都可以通过漕运运输到各地去。因为漕运的缘故,清朝时期的商贸得到了发展,尤其是运河沿岸的商贸活动格外的繁荣,甚至还形成了比较大的商帮

不少的商人都会通过漕运来获取商品,商品的种类有很多的,像清朝时期,济宁一带的杂货业相当的繁荣,经营的商品有各种调料品,还有各类海味,这与当时沿线所运输的货物是一致的。

清代漕运中的百万“衣食者”:漕运对沿岸经济有多重要?

一般来说,长江以北的地区因为气候原因并不盛产竹子,反而是南方地区比较多,这个时候不少人就会让漕运船在北上的时候从南方带来竹子,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清朝时期北方明明没有大规模的种植竹子,但是北京,天津,临清,淮安等地却有不少的竹器铺。

这些通过漕运获利的商人最常从事的还是粮食业,因为封建社会之中往往某些地区会因为自然灾害等原因粮食产量不高,这个时候商人就会瞅准时机,从别处运输过来粮食,有时候粮行通过漕运获取的粮食能够达到百万石。

这说的大部分都是一些坐商,有固定的店铺,资金实力也比较雄厚,自然赚取的钱也要高不少。除了这些实力比较大的坐商之外,漕运的发展也间接为周边的一些小商贩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清代漕运中的百万“衣食者”:漕运对沿岸经济有多重要?

小商贩一般来说经营商业的规模比较小,但是运河沿线的消费市场是比较大的,所以说也给了他们发展商业的条件。这些商贩行动的范围也是比较小的,往往就在所处地区的沿岸,靠着来往的漕运船带来的商品,因为这些商品大都是当地没有的,从别处运过来的,商贩就会在当地进行售卖。

《岐县志》之中所记载:“皆仰之以赡身家”。

可以看出,即便是小商贩,照样能够通过这一行业来养家糊口,足以见得其中利润之高。

当时在运河沿线附近,不说那些规模比较大的商人,那些做小本买卖的商贩数量相当多,从事商业在当时也是相当普遍的一件事,在这样的繁荣的商业环境之下,当地的民众也形成了重利的社会风气。

清代漕运中的百万“衣食者”:漕运对沿岸经济有多重要?

结语

综上所述,清朝时期的漕运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百姓的就业,从事漕运及其相关行业的人数达到了上百万人,这些人有的是直接从事漕运业,有的则是在漕运业的基础上,利用这一条件发展起来了其它行业。

然而不管是哪一职业群体的人,他们都为当时清朝的漕运事业以及商业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运河沿岸附近更是因此形成了一条带有流动性的经济带。从本质上来看,经济上的繁荣也促进了清朝的政治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王朝的统治。

虽说后期漕运逐渐衰退后也产生了不少的负面影响,但繁盛时期的积极作用依旧是后世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清史研究》

《岐县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IT壹频道。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pindao.com/zhishi/24997.html

(0)
上一篇 2022年 12月 24日 13:57:38
下一篇 2022年 12月 24日 14:06:34

相关推荐

  • 人类的“妒忌心”竟不是与生俱来的?

    远古时期,人类男女之间,是没有如今这般诸多禁忌的。“此一群之男,人人为彼一群之女之夫;彼一群之女,人人为此一群之男之妻。”也就是说,在很久很久之前,是没有夫妇这个概念的,可以有一夫多妻,也可以有一妻多夫。这样没有竞争的男女关系,自然也无法产生所谓的“妒忌心”。 那时的人们,为了填饱肚子,出现游猎行为。先史时期,游猎的阶级是非常普遍的。这个时候,部落或者氏族里…

    2023年 1月 8日 人文知识
    730
  • 浅谈元代医学教育:大乱之后以医固国,其医学教育水平有多发达?

    医者怀仁心,替患解忧心,学者秉恒心,代师行道心!中国医学自民间而来,亦治民间疾苦! 古往今来涌现了许多名医大家,有发明麻沸散的华佗,有弃官从医的张仲景,有口尝百草的李时珍。 倘若你问我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医学最为发达,笔者的回答可能会令你吃惊:元朝! 职业化教育使得当时的医学仅次于儒学,元朝的医学一时间独霸中国医学发展史榜首,时至今日仍令后世赞叹。 元朝初期…

    2023年 1月 12日 人文知识
    640
  • 千古一帝都有谁?何以被评为千古一帝?

    从中华文明产生到今天,已有悠悠五千年历史,如今耳熟能详的皇帝比比皆是,但是能被评为千古一帝的目前只有四位,分别是:始皇帝嬴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以及清圣主康熙皇帝。 第一位:始皇帝嬴政 秦始皇之所以被称之为千古一帝,是因为他建立了皇帝制度,同时也为祖国的后续发展奠定了统一的基调。 秦始皇生活在列国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在那一时期人们对于皇帝是没有任何观念…

    2022年 11月 14日 人文知识
    1.3K
  • 为什么说明朝灭亡是朱元璋亲手埋下的伏笔?他到底做了什么?

    宦官作为古代中国极特殊的一类群体,是历史前进的跟随者,也是时代的抛弃者。 中国有着十分严密的宦官制度,其规范程度和独特性,在历史上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及的。 虽然有规范的制度,但依旧有百密一疏的时候。 在中国历史中,权宦干政、扰乱朝纲的事件并不少见。 最受其害的当属明朝。“宦官专权”简直成了大明的代名词。 彼时,宦官作为皇帝的代言人,直接牵制着整个国家的命脉,…

    2023年 1月 19日 人文知识
    660
  • 古代县衙中的师爷,从什么时候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负责哪些工作?

    在一些古装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能在县衙等官府中见到师爷的身影,他们虽然没有正式的官职,但是在平日工作中似乎掌握着不小的权力。 那么师爷是从什么时候登上历史舞台的,他们又具体负责哪些工作呢? 我们现在所说的师爷一般指的是古代县衙中负责行政工作的文人,他们不同于胥吏,和朝廷之间并没有什么合同和契约,而是作为县官的“客人”被请来协助日常工作的。 ▲影视剧中的师爷形…

    2023年 1月 11日 人文知识
    614
  • 清朝第一贪腐大案之贪官养成记

    乾隆三十九年,甘肃大旱。陕甘总督(陕西、甘肃、新疆三省的最高长官)勒尔谨向皇帝建议捐监。 捐监就是百姓拿资产捐给国家,换取进入国子监读书的资格。他们可以不通过考试,直接参加高级科考,有的甚至可以直接当官。有点类似卖官鬻爵。 捐官的人当上官后,头等大事就是捞本。乾隆深知利害,但每年都要花费150万两银子买粮食又让他心疼。考虑再三的乾隆提出两点:1.只能捐本色不…

    2022年 12月 29日 人文知识
    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