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这晚清又是割地又是赔款,天天变着花样让洋人折腾,怎么从1840年鸦片战争一直折腾到了1912年辛亥革命呢?硬是撑了70多年呢?难道说真的是靠慈禧老佛爷跟李鸿章老大人一心为国勉力支撑,才让大清在不平等条约和巨额赔款下撑到了1912年嘛?
要我说,这个问题问的绝对有水平,因为估计一般人肯定是想不到的,看似折腾大清折腾得最狠的人并不是最希望大清死的那个,相反,如果没有他们,大清朝肯定是撑不到1912年的。

话说晚清这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跟之前的封建王朝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他可以跟外国的殖民势力互相勾结来维持自己的统治,镇压自己的人民。虽说大清在各种对外战争中胜少败多,割地赔款外在签了一大堆不平等条约,不过同时列强也非常乐于维持清政府的存在,帮他续命,让他能够源源不断的帮自己赚取利润。说到这里,咱们还得好好讲讲清王朝的财政结构。话说中国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政来源一般大头都是农业税加上盐税,显然这两种税收都给你制下子民数量息息相关,所以收入相对固定。
既然收入有限,那花钱自然就要小心一点,这就叫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这种财政政策的关键在于根据日常收入来安排开支,当然支出肯定小于收入,这才是过日的人嘛。所以年积月累,国库自然就有不少盈余,一旦国家有事,就可以拿出来应急。问题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啊,有时候祸不单行,就需要大把的银子,偏偏咱们大清圣祖康熙他老人家当年掐指一算,自觉我搞定了三藩,又弄死了戈尔丹,这大清江山必然牢固万年,永无后顾之忧啊。

所以啊,咱们干脆来个永不加赋税,把农业税基本固定下来,彰显我大清之人德,可问题是日后平定镇压白莲教起义等等,都是要钱的买卖,你这边永不加赋税,那边钱从哪来? 当然,我大清作为一个要脸面的大国,祖宗说了永不加赋税,那做子孙的谁也不好意思去打祖宗的脸。
所以最初大家一琢磨,说这事儿好办,钱不够用,咱们可以捐款,捐款这东西名义上是大家为了促进大清又好又快速发展而自愿捐献的,那就没办法归到赋税上了,是不是?可捐来捐去,总也有后劲不足的时候。
最可恶的是,当时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洋枪洋炮打了进来,你功夫再棒也敌不过洋枪,这下子开销打着滚翻了上去。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大清户部存银大概是一千三百万两,地方分主是八百万两,合计是2100万两,然后一场鸦片战争全部坠敌,结果鸦片战争不算完,紧跟着没多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后绵延近20年。
大清为了搞定这事,军费开支高达六点二七亿两,清政府被逼到无计可施,最后连祖宗的脸都不要了,反正啊,什么来钱就搞什么,可即便这样,这钱还是不够用,结果最倒霉的是,这期间大清朝还跟洋人打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皇帝提统跑路。
圆明园都让洋人给烧了,按常理来说,这事儿闹成这样,眼瞅着下一步就是亡国大清王啊,然而洋人烧了园子之后,洋人为了长期在中国获利,清政府签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等不平等条约之后,惊喜地发现,我去这洋人玩我不白玩啊,他们除了带来了不平等条约之外,也带来了全新的版本,新的玩法,新的思路,你从未体验过的激情与刺激,没有钱可以管我们借吗?
从咸丰年间清政府开始默认沿海诸省可以私下向洋行借钱。这时候大多都是些十几万几十万两银子的买卖,结果镇压完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朝廷一看,这事靠谱,反正咱们家大业大,那没钱就借呗。

于是借款规模逐步扩大,到了左宗棠西征的时候,前后六次借款的规模就达到了一千六百万两。从地方到中央,从几十万到上千万,大清朝终于体会到了欧陆君主借钱打仗的快乐。不过随之而来的呀,除了快乐,当然也有烦恼。
洋人们表示,你是借钱没关系有没有抵押物啊?大伙一琢磨,拿什么来抵押呢?最后一合计,嗨,鸦片战争之后,咱们不是大开国门让洋人倾销商品了吗?你倾销商品有关税也用关税抵押不就完了吗?既然用关税作为借款抵押,显然咱们就得找个知根知底的人把大清国的关税监管起来。
于是在公正善良之大英帝国的斡权下,汇丰银行掐住到中国海关税务司的账户,英国人赫德成为了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虽说这海关是极其屈辱的北洋人的把持了,但把持来把持去,清朝老爷们惊喜地发现。 这洋人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在他们这把持下,这个关税竟然挺多。
康熙24年,大清朝的田府收入是两千七百二十七万两,占赋税总收入的85%以上,到了乾隆18年,田赋是两千九百三十八万两,占赋税总收入的70%多辆,道光19年,田赋收入是两千九百四十三万两,占赋税总收入的71%。
然后田赋在总赋税收入中的占比迅速下降,关税占比一路飙升,在赫德的精心打理下,逐渐成为了晚清最稳定的财政来源。1887年,关税超过两千万两,占所有赋税收入的1/4。到了清朝末期,1/3的赋税收入都来自于关税。
甲午战争前期,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已经飙升到了8200多万两,财政支出呢,是7800多万两,能有四百万两左右的盈余,四百万两的盈余啊,同学们,这什么概念?要知道太平天国搞事之后,我大清朝廷被逼的没招没招的,连祖宗的脸面都不要了,加成、田富颜苛也没划的上来。 多少钱呢?这让杨大人把持海关,反而的钱是哗啦啦啦啦的都过来了。
所以你跟我说什么丧权辱国,什么洋人把持海关,什么全球最低关税税率,那都是事儿吗?我爱新觉罗兜里有钱了呀,而洋人们呢,当然也投桃报李,你借了我的钱,让我把持了你的海关。
辛亥革命实际上是晚清国力彻底透支,财政濒民崩溃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所以经常有人希望意淫什么假如慈禧还活着,必不是有辛亥之革命。要知道,光绪24年之后,连官员的俸禄都开始克扣了。辛亥革命那会儿,清朝政府的行政支出费用已经被压缩到了2600多万两,而财政决算超过三亿两大头全被军费、外债和赔款吃掉了。你慈禧就算是活着,拿头去鼓励全国官员跟你一起镇压国民党。

所以清政府末期的迅速崩溃,当然有革命思想蓬勃发展如野火燎原的原因,但也有列强看出了清王朝的能力,准备抛弃。辛亥革命爆发之后,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就把关税扣下,都汇到上海汇丰银行。清政府借款无力,客观上促成了清理的退位。而国民党人二次革命的失败,其重要原因也是袁世凯从列强那搞来的大笔的善后借款,银弹冲突。在直接的入侵之外,列强也始终在用一只看不见的手干预着近代中国的走向,这就是近代史的无奈。
恭喜你看到这里,如果你喜欢我的话,点点关注和转发,由于时间仓促有不正地方请指出,感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IT壹频道。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pindao.com/zhishi/4401.html